期漫说中医之气气分热是泻火还是保

庚子年豆蔻生

第期

每周一期

常伴爱好中医者

导读

导读:此篇文章所说,是界定在清气药物选择上的,也就是说在清气药物选择上是单纯选择清气泻火药还是选择清气保津药,我们要分清楚。

漫说中医之气——气分热?是泻火还是保津?

//说说气分证

气分热是临床中很常见的一个阶段的症候表现。气分热是从卫气营血理论中提炼而来,清气法是对应气分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主要用于热在气分等里热症。气分证的病变部位非常广泛,其特点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气抗邪激烈,故症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一派阳热有余之象。

根据邪在气分的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热邪由卫分初入气分,影响人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表现为其邪郁于胸膈,病介于气分与卫分之间。这时临床会表现出身热,口微渴,心中懊恼,起卧不安,舌苔微黄等。这种情况下适合用于轻清宣气的办法治疗,方如栀子豉汤;第二阶段,热邪壅阻,炽盛于阳明。临床会表现为大热,大汗,大渴,或伴有心烦,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热邪炽盛,正气不衰,适应于辛寒清气的办法,方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第三阶段,热邪郁于气分,郁而化火,临床可以表现为身热不解,烦躁不安,口苦且可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到这一阶段,则必须用泻火清气的办法来治疗。

上述所讲是邪入气分之后的三个表现,由影响气机运行,到炽热壅盛,到郁而化火,可谓之由轻到重,我们可以分别会采用清宣,清热,泄火三种不同的清气办法来治疗,然而临床中尚有保津一说,也就是说在三种清气方法之余,患者会出现伤津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气粗之余尚有口渴,汗多或脉虚等症状时,表示热上阴液了,治疗上需要保津,药物需要选择清热生津养阴之品。关于中药,有一部分是清气泻火为主,而有一部分又兼有清气生津之功。所以说清气要心中了了,气分热虽然有三个层次的轻重不同,但是在每一个层次,又具有伤津与不伤津的区别,辨证要仔细,用药需得当。

//2清气泻火药与清热保津药

清气泻火药主要是用于气分热盛证,津液未伤的证候,清气保津药适用于邪热内盛津液受伤的证候。清气泻火药可以直折火邪,清泄气分邪热,但某些药物有苦能燥湿的作用,对津液受伤明显者应当慎用,否则苦燥更易伤阴。清气保津药具有清热祛邪,又有保津或生津的功用,对于热邪为盛,津液未伤或热中夹湿,寒热参半者亦当慎用,谨防湿则更湿,寒则更寒。

清热泻火药的代表非三黄莫属,即黄芩,黄连,黄柏,三者代表了清泄上焦,中焦,下焦之热的代表。另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药物还有栀子、龙胆草、夏枯草等。

黄芩,擅长清肺泻火,对于肺热壅盛,气失宣肃引起的肺热咳嗽,或胸闷气短等具有良好的作用。另外对于肝经火旺,肝气上犯引起的头痛亦具有良好的清肝泻火之功。当然黄芩也走中焦,适应于脾胃湿热引起的痞满呕吐,口苦而腻等。黄连苦寒,适用于湿热中阻,脾胃气滞,脘腹痞满,恶心呕吐等症状。另外,黄连又可清泄三焦之热,对于三焦热盛,邪毒内炽,高热烦渴等均具有很好的作用。苦能燥湿,所以黄连可以有效治疗湿热痢疾。黄柏着重清利下焦湿热,如淋浊、带下、泻痢、黄疸等。栀子也可清泄三焦之热,对于心火心烦,胃火呕吐,尤为擅长。龙胆草擅长清泻肝火,对于肝胆实火引起的头痛目痛目赤,肝经湿热下注引起的阴肿阴痒、带下、阴囊潮湿等症状均有良好作用。另外夏枯草对于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目赤也具有很好作用,亦能治疗瘰疬瘿瘤。

清气保津药,代表药如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等等。

石膏、知母便是白虎汤的代表药,二者适用于气分实热证伴有津伤的证候,表现为大热,大汗,口大渴,大汗,口渴便是津伤表现。石膏甘寒而润,对于肺热伤津引起的咳嗽,咳喘,伴有黄痰,身热,口渴等;胃热伤津引起的烦渴;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知母较石膏,其滋阴润燥功效更胜一筹,除上述作用外,对于阴虚消渴及骨蒸潮热亦有良好作用。芦根功似石膏知母,对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以及肺热咳嗽尤其是兼有黄痰甚至脓的情况,效果良好,另外尚能利尿、透疹。天花粉微寒而甘,善清泄胃热,生津止渴,所以对于胃热伤津,口渴欲饮者尤为适应,亦是消渴症如今称糖尿病的常用药。另外亦可治疗肺热伤阴引起的燥咳。淡竹叶可清热除烦,护津止渴,对于热病烦渴甚至孕妇津伤者,效果良好,因为它除清热止渴外,尚能安抚胎元。其次对于心火炽盛,或心火下移小肠等表现的口疮、尿赤也有很好的作用。

上述简而分之,并不是 两类中药不可共用,只是大致描述各类药物的主要治疗证候及方向,临床中其实好多时候,又可兼而用之,比如肺热炽盛,略有伤津者,黄芩之辈就可加入芦根之属;邪热未去,津伤已明显,必然在保津护气之余,加入一些清气泻火药以祛邪外出。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yangjk.com/afhgx/71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4